第十章 墙垣
 

一、墙垣名称:

墙垣之名称,随地位而异。位于房屋之两端。依边贴而筑者,称山墙。平房山墙之顶覆瓦。厅堂山墙依提栈之斜度,有作高起若屏风状者,称屏风墙(图版三十七)。有三山屏风墙及五山屏风墙两种。山墙由下檐成曲线至脊,耸起若观音兜状者,称观音兜(图版三十七),观音兜分全观音兜及半观音兜两种,前者自廊桁处起曲势,亦有于廊桁檐口以上砌垛头,然后作观音兜,后者自金桁处起曲势。

墙之位于廊柱出檐处,高及枋底,其椽头挑出墙外者,称为出檐墙。墙顶封护椽头者,称为包檐墙。包檐墙顶逐皮挑出作葫芦形之曲线,称壶细口。下施通长枋子,凸出墙面少许,称为抛枋(插图十三一五)。抛枕枋下承以圆形线脚,名托浑,常以砖砌后用纸筋粉之,其精细者,则以做细清水砖为之。   

墙之用于间隔者,称为隔墙。在窗下之短墙,称半墙,半墙多用于半窗坐槛之下,其余窗户之下,都用栏杆及裙板。半墙之砌于将军门下槛之下者,称月免墙(插图八一一)。   

厅堂天井两旁及前后之墙,用以分隔前后左右之房屋,及天井者,称为塞口墙。墙顶筑脊覆瓦,承以壶细口及抛枋。两旁塞口墙筑脊连于屏风墙抛枋之底,绕天井桁接于墙门或门楼两山尖之间,故名塞口墙。墙垣之用于分隔邻居界限者称为界墙。

边贴各柱,其外缘封砌墙内,其内缘露出墙外,以墙面出柱中心线一寸为定例,柱旁砌成八字形。自墙底约离地面三尺时,其墙厚常较上部墙厚放出一寸,此段墙称为勒脚。厅堂内部精美之作,其勒脚、墙面、俱以做细清水砖嵌砌,墙面四周围以凸凹起线,称为镶边。墙垣厚约尺许(空斗约一尺,扁砌约一尺二寸)。自下到顶向内倾斜,称收水。收水以高一丈收进一寸为标准。界墙、围墙则宜两面收水。山墙、包檐墙则仅于外面收水。

山墙位于廊柱以外部分,称为垛头(插图十三一四)。垛头可分三部,其上部为挑出以承檐口装饰部分,中部为墙身,下部为勒脚。垛头之厚与山墙同,自一尺一寸至一尺四寸为最多。勒脚外口齐阶沿,垛头之高,依廓柱檐口之高为准,其上部之高,约占全高十分之一·五左右。垛头做法,分水作及做细清水砖,做细者其上部雕刻之精美、细巧,堪足称述,其做法详见第十三章。

二、墙垣之砌法及用砖:

砖之大小不一,随产地及种类而异,往昔苏地用货,采自南北二窑,凡嘉兴一带窑户出品,称南窑,苏州陆墓一带者,称为北窑。用于砌墙者,分为城砖及二斤砖等,以其重量大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