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平房楼房大木总例
 

房屋因规棋之大小,使用性质之不同,可分为平房、厅堂、殿庭三种:平房亦作一层房屋解。其二层者,则称楼房。厅堂有楼者,则称楼厅。平房结构简单.规模较小,为普通居住之所。厅堂结构较繁,颇具装修,昔为富裕之家,作为应酬居住之处,或为私人宗祠祭祀之用。殿庭则为宗教摹拜或纪念先贤之用。其结构复杂,装饰华丽,较厅堂为尤甚也。

中国建筑以木架负重(插图二一一),墙垣仅隔内外,避风雨而已。木架之构造,就其受重情形,可分为三部:其直立支重者为柱;其横者为梁、桁、椽;其介乎二者之间,以传布重量者为牌科(北方称谓斗栱)。牌科之取舍,视建筑之性质而定,建筑之有纪念性质,规模较大者多用之,如厅堂、殿庭等。至于普通平房住宅多不用。在一纵线上,即横剖面部分,梁桁所构成之木架谓之贴,营造法式称为缝。其式样称为贴式。贴用于正间者称正贴,用于次间山墙间并用脊柱者称边贴。正贴及边贴常简称为正及边。
柱因位置之不同,而各异其名。于檐下或廊下前列之柱,称廊柱。廊柱后一界之柱,称步柱。上承屋脊之柱,称脊柱。脊柱多用于边贴。介于脊柱与步柱间之柱,称金柱(金俗作今)。有跨置于横梁上之短柱,上端稍细,其受重之作用与普通柱相同者,称童柱,或矮柱。童柱有脊、金之分,其上端架川,置于双步之上者称川童(图版十四十五)。

为便利营造时配合梁架起见,匠家除分正贴、边贴外,复依地位之前后左右,而柱名亦有前后左右之分。例如正左前廊柱,正左后廊柱,边右前廊柱,边右后廊柱等。

凡房屋之开间、进深,均依乎柱之位置。如内四界之大梁,架于两步柱之上者,称四界大梁,或简称大梁。大梁上设金童柱,其上架长二界之梁,称山界梁。山界梁之上置脊童,上架桁、列椽,覆以屋面(插图二一)。屋面之内,山形之空处,称山尖。四界前后深一界时,则于步柱和廊柱之间,设短梁连络之,称为川,或称廊川。内四界后往往连两步,设一横梁称为双步。双步上立川童,连以川,称为短川,而不以廊川名之。如深三界,则称三步,其上再架双步与短川(插图二一二)。苟内四界间,以金童落地,易廊川为双步,则称金柱为攒金(原文作今)(插图二一三)。

柱与柱间,进深方面,传重而连络之架构为梁、双步、川。其开间方面则为枋、桁、连机。枋之断面为长方形,有廊坊、布枋之分,皆依其位置而名。枋之上为连机,为桁,若枋上直接置桁者,称拍口枋。桁(亦称栋)多圆形断面,平行于开间,架于粱端,上承排列之椽。桁亦有廊桁、步桁、金桁、脊桁之分。两桁相连凿羊胜式榫头防其相离。梁头承桁处,于梁背凿半圆槽,大小同桁径(即北方之桁椀,复于槽中留木高宽寸余,谓之留胆。而于桁端下面,凿去寸余,使于留胆处相吻合,谓之开刻。其镶合如是,故不易脱落。桁与桁之水平距离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