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风砖,五块。用一尺六寸方砖。15.叠木,下枋里面用二根,加搭抬镶边(搭即铁搭亦系骑马钉)。上面用二根,加倍大,即在兜肚中。上枋里面用二根,亦加铁搭固之。16.枕头木,二块,俱要方正大料,一样厚薄。17.糙栨条,厚板皮代椽子,因草架取其扁阔之故。18.石栨,如八寸槛面(厚),一尺看面,长一丈名一八。七寸槛面,九寸看面,长九尺名九寸。六寸槛面,八寸看面,长八尺名八六石栨。19.净宕子,四尺四寸。20.地袱,长一丈一尺,看面一尺六寸。21.上下槛宕子,四尺四寸。22.上槛,长九尺,阔面(即看面)一尺八寸。23.下槛,长七尺,阔面一尺八寸。24.挂落,长一丈,阔面一尺六寸。25.绞脚,一尺八寸方砖,五十块。26.夯石,一尺六寸方砖,三十块。27.垛头,一尺六寸方砖,六十块。28.京砖,三块。29.底盖瓦,五百块。30.望砖,一百块。31.五寸筒,二十二块。32.哺鸡,二只。33.五斤砖,六千块。34.大灰、细灰、及太湖砂。35.油灰、纸脚与煤胶。36.铁活。37.实拼库门一对,阔每扇为二尺五寸半,如钉方砖,加阔一寸半。库门厚二寸二分,通行为一寸八分或二寸。再行为一寸六分。38.库门钉方砖,石槛则用二尺阔面,地袱用一尺八寸阔面。39.流柱上石槛,长一丈一尺,下石槛长亦相同。无砖垛头采用流柱时用此。 二、垛头:垛头做法,可分水作及做细清水砖二种(图版四十二、四十三,插图十三一四)庙宇用者,俱为水作,其轮廓简单雄壮。住宅用者,则尚精巧秀丽,除少数系水作做外,具用做细清水砖。 垛头墙就形式可分三部,其上为挑出承檐口部分,以檐口深浅之不同,其式样各异,或作曲线,或作飞砖,或施云头、绞头诸饰。中部为方形之兜肚。下部为承兜肚之起线,作浑线、束线、文武面等,高自一寸半至二寸。自墙而上,渐次挑出。 其上层挑出部分,依其形式及雕刻,可分为三飞砖、壶细口、吞金、书卷、朝式、绞头诸式。侧面雕刻,以三飞砖为最简。以绞头为最富丽。兜肚正面方形,或略带长方。其面或平,或于中央隆起半寸余,称为满式。四周及中间刻方宕起线,或施花卉静物图案,两方宕间,则饰以百结、套线、插角、工字档等花纹。兜肚侧面或素平,或雕金钱、如意诸式。 其高度以三飞砖式为最低,纹头、壶细口次之,书卷朝式较高。三飞砖高约自一尺五寸至一尺七寸;纹头自一尺五寸至一尺九寸;壶细口自一尺九寸至二尺二寸;吞金、书卷、朝式在二尺左右。各式兜肚之宽,以墙宽及用砖而定。大部在一尺至一尺三寸之间。其全部高低,系于挑出部分以砖料皮数增减为收放,约占本身墙高(檐高)十分之一·五左右。 三、包檐墙、塞口墙、照墙:包檐墙做清水砖者(插图十三一五),其托浑、抛枋,飞砖总高,同垛头上部。其托浑起线,一如垛头。抛枋高同兜肚,面多作满式,枋边起线,两端作纹头装饰。抛枋之上出三飞砖,联斜砖以至瓦口。 塞口墙檐口做清水砖,做法较简。抛枋多作平面,满式则不常见。抛枋以上,多出三飞砖,水作则做壶细口。 做细照墙(插图十三一六),普通与塞口墙同。托浑起线以上做抛枋,上出飞砖至瓦口,屋顶作硬山,筑纹头、哺鸡脊。其精美者往往于抛枋之上置定盘枋、坐牌科、架桁椽以承屋面。亦有施枋三或二重者,可谓备极华丽。用上下枋者,其下枋较高,上枋挑出数寸,枋之两端悬荷花柱,上复有将板枋。下枋材料,用方砖或京砖,上枋用半黄或尺八方砖对锯。用三枋者,其下枋、中枋、上枋之间,以束编细,仰浑、托浑相联,安设牌科,屋顶发戗,结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