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园林建筑总论 |
我国庭园,原为私人游息、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即一、二大规模园林,亦必与其住宅宗祠相连,而非公众所能欣赏,解放以后,始返诸广大人民。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幽静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弊,而须曲折,有引人入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陪衬,觉有天然之真趣,给人情感以舒适陶醉之感觉,是其异于今之园庭也。 园林建筑,立基以定厅堂为主,方向随意,但以南为宜。然后分划院宇,大小不拘。曲径通幽,更觉柳暗花明;连续庑廊,曲折随宜,高低蜿蜒,宛如冈岭起伏。低处凿池,面水以筑榭,高处堆山,居高以建亭。小院植树叠石,取景则宜幽雅;高阜筑亭建阁,借景务须敞达。而后莳花种竹,深得园林之趣。至于擘划组合,多无定制,各随所宜。唯依园林布局,亦可大概分为三类:(一)以山为胜,如苏州之沧浪亭、耘荫义庄等;(二)以水为主,如苏州之网师园、藕园、可园等;(三)以山水混合布景者,吴中园囿大抵如此,若拙政园、留园、怡园、严家花园、狮子林等(插图十五一一)。 园内建筑物如厅堂,多采取回顶、卷篷、鸳鸯诸式。小品建筑,则以亭阁、楼台、旱船、庞廊为主。就其构造式样,分述于后: 一、亭:亭为停息凭眺之所(图版十一)。其平面有方、圆、八角、六角、扇子海棠诸式,并有单檐重檐之分。列柱之多少,随平面之布置而异。其单檐者,方亭通常为四柱或十二柱(插图十五一二) 。八角亭为八柱,六角亭为六柱。其重檐者,方亭多至十六柱。八角、六角亭数较单檐倍之(插图总一十六)。柱之用材,以木为主,兼有用石,其断面除方亭有用方形者外,余皆用圆柱。方亭柱高,按面阔十分之八。柱径按高十分之一。六角、八角亭(插图十五一二乙及丙)柱高按每面尺寸十分之十五,八角亭可酌高,占十分之十六。柱径同方亭。圆亭柱高可按八角亭做法。 柱之上端架桁,下承以连机,夹堂及枋子。枋下悬挂落,柱间下部设半墙或半栏,半墙约高尺半,上敷坐槛,用以坐憩。外缘设短栏,以双摘钩系于柱,栏成半圆形,高约尺许,花纹流空,称吴王靠,有贡式、藤茎、竹节之别。构造简单者则无。亭之较具规模者,则用四六寸式桁间牌科,以为装饰,大都为一斗三升。 方亭外观,分歇山,尖顶二式。尖顶式其四面屋顶汇合成尖形。其内部结构,则依进深分界,界深约三尺,计提栈,筑屋顶。单檐方亭歇山式者,则于稍间架斜搭角梁于前旁两桁,梁之中架童柱,上架枝梁,然后立脊童,以架桁敷椽。单檐六角或八角亭,则于前后左右桁面,架斜搭角梁,成四方形,于梁之中立童柱,再于童柱架搭角梁,与下层搭角梁转过45°,亭之老戗及角梁即架于其上,上端相交,支于垂直之灯心木。灯心木上端筑亭顶。尖顶之方亭,其构造亦同。重檐则于步柱起拔落翼。 方亭提栈自五算起,以七算、八算、九算之式递加之。六角八角亭,或尖顶方亭,提栈自六算起,以上则须先绘侧样,定灯心木之高低长短,视屋面斜势以决定。 亭子放戗之制有二:一用老嫩戗发戗;另一用水戗发戗。前者老戗之大小依斗料,厚四寸,宽六寸,戗梢照戗头八折,均须作蔑片混,车背及反托势。嫩戗根照老戗之梢,嫩戗尖照根八折,放叉制同厅堂,唯泼水则宜较厅堂为小。用水戗发戗者,则用老戗,角飞椽,其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