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等牌楼。复调查材料品质及出产地点。最后着手整理文字,对原文尽量保存,如用料、工限、歌诀为原书精神所寄,未改只字,但务使文字通俗化,系统化,且能与图式结合为原则。初稿编成后,曾就商姚先生并得其同意。详细情形如下: 1.改编原文:原书体制,类匠家记录,不合现代需要,内除十四章工限,十六章杂俎系合并筑塔、驳岸、城垣组成。仅加以文字注释仍存旧观外,其余吝章,皆重新编著。分别章节,依其术语及文意,演绎申论,使定义与举例明晰,易于了解。其第六章原分为三章,现并为厅堂升楼木架配料之例。第九章石作系合石作制度和石牌坊而成。第十二章原名“砖瓦灰应用诸法,及筑墙用砂及筑墙化纸筋用灰之例”,嫌其冗长,改为砖瓦灰纸筋应用之例。其他厘订之处,恕不备举。 2.补充遗漏:原书图式,所涉甚广,但说明过于简略,如牌科、梁架、装折等为建筑的主要部分,每仅举图例,未述制度;亦有仅有文字,未加图释、甚至有相互矛盾或遗漏的。该书因仅供当时讲授之用,可随时口释,所以与普通书籍体裁不同。改编时尽量避免这些缺点,几乎逐项增加新材料,或全部新编著,且务使图文相辅,无所偏废。尤以第四、五、八、十五等章为最。至于材料一项,原书仅举其名称,现已加注品质和产地。 3.订正讹误:苏州匠工所用术语,每以讹传讹,莫可穷究。兹就见闻所及,加以改正。例如“夹拥”之为隔刷;“搔亮”之为窧亮;“夺木”’之为叠木;“撰”之为栱;“笋”之为榫;“沿”之为檐;“几”之为机。以及“面沿”、“今柱”、“同柱”、“字板”、“八风”等改为眠檐、金柱、童柱、字碑、搏风。“豆定椽”、“行香栱”、“橘囊砖”等改为头停椽、桁向栱、橘瓤砖等等。但是“川”、“界”、“宿腰”、“细眉”、“雨挞”等以吴语读之,显然与穿、架、束腰、须弥、雨搭相同,因为没有得到原著者的同意,同时苏州习用已久,因而没有擅改。 4.加编辞解:原书虽有释名一章,但无解释。现重加增订,改为辞解,里于篇末,使与清官式术语对照。 5.加添表格:凡原书可列成表格者,都改为表格,并将本人调查所得,一并列入。 6.重绘图版:原书图式,经测量实物后,加以增减,依实测尺寸,按比例绘成图版五十一幅。7.加照片及插图:照片与插图共一百二十八幅,均系新增,俾与文字相对照。最后本书原稿限于姚先生一家之言,虽经本人增补改编,但因能力有限,难免有遗漏或错误处,希国内专家指正。此书完成除爱人王葱英始终参予工作外,经常蒙刘郭桢老师指正。第二次整理时因时间关系,所有图版经托南京工学院中国建筑研究室同仁协助绘印,其余插图照片,一部分因底片损坏,乃采用中国建筑研究室和南京工学院建筑系的资料,并承该系影印室朱家宝同志印放,并此致谢。 张至刚镛森 序于南京 一九五六年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