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当此书将要出版之际,我以无限兴奋的心情感谢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使脱稿将近二十年的旧著,得与读者见面。

事情的经过是远在一九三五年秋天,刘郭桢老师从北京中国营造学社南来,出示“营造法原”原稿,嘱我整理。谓:“这是姚补云先生晚年根据家藏秘笈和图册,在前苏州工专建筑工程系所编的讲稿,是南方中国建筑之唯一宝典”。并谓:“一九二九年受  姚先生之托,整理此书,但因无暇,于一九三二年介绍该书与营造学社,经社长朱桂辛先生亲自校阅,但书中所用术语与北京官式建筑不同,其他图说难解之处也很多,想商榷义例,改订图释,又不是函札往来所能解决,迁迟数载,没有付印”。以我与姚先生同是苏州人,当时又在前中央大学服务,人地较宜,所以将此任务交给了我。

姚补云先生名承祖,字汉亭,补云乃其别字。他家世袭营造业,而苏州近数十年许多住宅、寺庙、庭园经他擘划修建的不少,晚年担任鲁班会会长,巍然为当地匠师的领袖。当时我一方面因刘师殷勤付托,另一方面也因此书是纪述江南建筑的唯一著作,不能任其湮没,所以接受了这项工作。

之后,就利用课余假期,着手编著、测绘、摄影等工作,并不断与姚先生商讨书中问题,到一九三七年夏脱稿,全文计二十四章,约十二余万言,图版五十二幅,插图七十一张。杀青之日,刘师携稿北上,不幸日寇侵华,营造学社内迁,由滇而川,因经费与印刷等关系,未能付印,我以兵乱和疾病,无暇过问。姚先生亦于一九三九年痴逝吴门,不能亲见此书出版,真是一件憾事。
在漫长的十余年中,眼看着此书无法付梓。解放后在领导的重视与鼓励下,我再作一次整理,将全书精简为十六章,有些部分再加注解,文字约十三万五千余言,插图增为一百二十八幅,图版则并为五十一幅。唯原书“量木制度”一章,因解放后改变材积量制,与法令不符,故编入附录,仅供参考。

至于整理工作:原书约三万二千余言,附图式八十余种,可是书中所用术语仅限于苏州一地,未予注释,苦涩难解,且书中有若干歌诀,更不是初学通读的,所有图式悉循旧法,没有比例可循,不过表示式样形状而已。当时我的整理方针,以调查实例,另绘新图与补摄照片为前提。因此遍访苏州寺观、祠庙、住宅、庭园、择其式样结构与原书符合的,逐一测量,制为图版。计有又庙大成殿;玄妙观三清殿;虎丘云岩寺二山门;木渎灵岩寺;全晋、安徽、奉直等会馆;任、张、程、沈诸氏住宅;以及留园、怡园、沧浪亭、严家花园(毁于抗战沦陷时期)、网师园、拙政园、狮子林、耕荫义庄(汪园)等处庭园建筑;和城隆庙、火神殿、关帝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