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之做法,就靴脚昂言,其制同清式做法。凤头昂之昂尖,厚较昂根八折,昂底以不过下升腰为原则。因昂与栱系一料做出,昂沉较少,则用料经济。至于昂翘起之势,以及凤头之大小,须出具大样,审形出料,而手法各异,无固定方式也。牌科用料,挑出之材,若昂尤须择香樟、栗树等硬木,以其能负重,而日久不致伸缩翅变。其余杂木,不可用也。 五、杂例:上述牌科之制,为苏州古建筑所应用,唯个别古建筑,所用之牌科,不同于现行制度,例如玄妙观三清殿、府文庙、虎丘云岩寺二山门等,考其年代,远自宋元,亦非近代结构,录之以供参考(下例括弧内之名字,系宋式名称)。 (一)玄妙观三清殿,内部正次间正贴(四缝),所用七出参上昂牌科,即宋式六铺作重抄上昂斗栱,刘敦桢先生称为国内唯一可珍之孤例,与法式四卷飞昂制度所述颇似(图版二十二)。其结构程序自坐斗(栌斗)两侧,出十字栱(华栱)二级,第二级出参升口(交互斗)施桁向栱(令栱),及牌条(罗汉枋)各一层,复自第二级出参内侧出上昂,昂下填以眉插子(鞾楔),架于第二级升口,挑出以架第三级出参之桁向栱 (令栱)。栱上施牌条(算程枋)以架旗盘顶。其中心线,第一及第二级施斗三升栱(泥道栱)及斗六升栱(慢栱)。第三、四、五级均施(柱头枋),唯第四级(柱头枋)中断,间以斗三升栱(令栱),栱下无(散斗),直接置柱头枋上,再上为水平枋(压槽枋)。 (二)府文庙:上檐五出参重昂牌科,即宋式五铺作重昂斗栱,于一牌科内同时用琵琶撑(下昂挑干)及上昂,亦为近代不多得之例(插图七一一,图版二十三)。疑系元明之物,唯其分件用材大小,颇与苏州现行双四六式牌科相似。其结构,于坐斗后尾出十字栱(华栱),架云头(清式三伏云),升口出(上昂),填眉插子(鞾楔)。上昂上端承琵琶撑上端(下昂挑干)。琵琶撑上端,承斗三升栱(令栱)及连机,以承步桁(下平槫)。斗外第一级出参为靴脚昂,与(华栱)一料做出,近升处做(隐出华头子),上架桁向栱(瓜子栱慢栱)二道,及牌科(罗汉枋)一道。第三级出参为(下昂),承以 (华头子及衬方头),架于昂上升口,(下昂)后尾,即为琵琶撑,其作用类杠杆。(下昂)上架升及桁向栱,以及连机,梓桁(橑檐方或橑风槫)。桁向栱与“耍头”相交,复将 “耍头”延长至内侧琵琶撑之上,而以千金销串琵琶撑及上昂于一处。其中心则架斗三升栱(泥道栱),及斗六升栱(慢栱)二级,及二连机(柱头方)夹以夹堂板。计共五级,连机之上则设廊桁。 (三)虎丘云岩寺二山门:外檐桁间牌科(补间铺作),为用琵琶撑(挑干)而外侧无昂之牌科。其制亦见诸法式(图版二十五)。坐斗直接置于廊枋上(阑额),坐斗后出十字栱〔华栱)二级,其上架琵琶撑,上端架斗三升栱(令栱),承连机及步桁(下平槫)。撑下端即支于十字栱之背,而贯以销钉。坐斗外侧第一级出十字栱,上置升,架桁向栱(令栱)以承梓桁。坐斗中心则施斗三升栱,及斗六升栱二级,上置连机及廊桁,其用材较大,用亮栱,无垫栱板之设施。且各座牌科尺寸不一,想系迭经修理所致。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