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斜度称为泼水(亦称泼势),为其高度的二分之一。亦可审度形势,予以变更之。 (2)后双步之结构:厅堂内四界之后,间有筑后轩者,然以双步为常见。双步梁断面为扁方形,一端架于廊柱或牌科之上,一端凿榫连于步柱。梁底挖底半寸,剥腮自腮嘴至桁中,亦以半界为度。梁底两端可作梁垫蜂头。梁背置坐斗,斗为五七式,界浅时则用四六式。斗口架梁垫及寒梢栱,以承眉川。眉川亦称骆驼川。川形似眉,又类驼峰。上端连于柱,下端架于斗,上端高于下端二寸,称捺梢。梁之挖底,上底挖二寸,下底去半寸,借此增加曲势。至于圆堂与扁作之分别,在内四界与后双步之用圆料。其用圆料之制一似平房,唯于大梁两端亦作梁垫蜂头、蒲鞋头等装饰,以增美观。圆料挖底至多四分,于离梁端半界处起挖。大梁进深较长,中部须向上略弯,称为抬势,以校准视差,使其增加稳定的感觉。抬势每丈抬高约一寸,此不仅用于圆堂,凡平房厅堂大梁用圆料时,皆宜用之。 (3)轩:凡厅堂往往将内四界以前地位加深,自一界至二界,并于原有屋面之下.架重椽,使前后对称,表里整齐,自下仰视,俨若假屋者谓之轩。轩为南方建筑特殊之设计。轩宜高爽精致,并用轩梁架桁,以承屋面。
插图五一五 厅堂正贴磕头轩贴式图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