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外塔盘脚接上木:二尺八寸、二尺四寸、一尺八寸,八角俱用。以上均系围径计。 3.靠塔身筑冲天木三根。 4.靠塔身脚接上木:二尺四寸、二尺、一尺六寸、八角俱用。 5.塔门内出挑楞,即横楞木。 6.西木:二尺八寸围圆十六根,二尺四寸者三十二根。又一尺八寸者三百根,一尺六寸者四百根,一尺三寸者一百根。分别用于上述各处。 7.排杉:一千块,或称排束,即脚手板。 8.竹蔑架子:每一丈方,用一百条。 9.修理屋面:每层见新(意即修理一新)五百工。 10.搭满堂架子:七百工。 11.上(即安装)各式铁件,每件扯一百工。 12.大架子搭至塔顶,再搭小架子十余丈。 (七)筑塔每层修理屋面用水料及工数: 1.太师筒。2.倒摘瓦。3.七两砖。4.台口砖。5.半斤砖。6。钩头筒。7.贺龙筒。8.煤胶。9.灰沙。1Q.纸筋。11.铁件。 倘坍坏损烂,须加二百工,各料亦加一、二倍。顶层及底层,加工料约三倍。 (八)筑塔应用器械: 1.天关两部。2.地关一部。3.塔后守关一部。4.推盘一个。5.索用苧麻五担,黄麻三十担,作索,粗细俱备,粗者达二寸半径。6.挂钩。7.麻袋长式,装卸下垃圾用。 按:天关、地关与守关俱系起重机械,天关疑即神仙葫芦(起重滑车),地关与守关恐为盘车和绞车。天关在上,悬神仙葫芦二,索经地关而绕于守关,用人工推转手棍绞索以起重。当时关木滑轮以及手棍,俱用硬木,轮轴则用铁销子。至于推盘疑系传送设备,包括摇车与滑车。用索绕于顶部滑车与推盘间,索上节节生装挂钩,以悬麻袋及物料,摇动推盘,上下传送。于筑塔修塔时在塔前建一草亭安装之。 二、修建城垣制度:(一)城垣高度:省城城垣,疑指苏州言,高二丈四尺,栏马(即城垛)高六尺,共高三丈。 (二)筑城垣用料:采用加厚七两砖,驳砌一丁一侧,里面填乱石,用灰浆灌浇。城墙脚打桩木,开间一尺用桩九根,上覆盖桩石,再加长挑筋石。筑土时用飞磨石,即石硪打结。 (三)修筑城垣:需折卸至底时,则添打桩木,上用盖桩石,石上添做侧塘三皮或五皮,内均用长丁头石,里填绞脚糙塘石填平,并用灰浆浇灌。上再用城砖实扁砌至顶。所有拆下旧城砖石等料,皆用于里面,所添新料须用于外面,各料多寡临期酌定。 (四)城垣筑炮台:凡城垣筑炮台之处,其式凹凸于墙,城有夺角,以加固城墙。或隔五丈,添筑城带一条,城带即丁头墙与城墙成垂直,筑在城墙土城之中,亦系增加城垣之坚固,且使城墙不能向外发生斜侧之弊。再城门左右,在城垛之间,亦用城带,但其名不同。称之谓城黄。 (五)修旧城垣凸凹各处,折卸彻底重砌添料数目及工数: 1.七两砖:丁一皮用六百二十五块,扁一皮用三百二十五块。 2.外面添砖一皮,开间一丈,高一丈,计九百五十块。里面用拆下旧砖,计厚六尺,内填石三尺。 3.栏马:用七两砖,长六块半,高五十块,一丈共用三百二十五块。 4.桩木:每丈用九根。 5.盖桩石:阔一丈,用五十个。 6.挑筋石:阔一丈,高二丈四尺,破花匀用二十条。 |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