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弹性与结构

{0 Comments}

 中国传统的纹样中有很多精细复杂的种类,如龙凤、瑞兽、花草纹样等,它们更适合用平面化方式表现,而水纹、祥云、盘长、窗格纹等纹样本身简洁但富有特色,可以考虑借鉴其形态创造编织结构实体。日本竹编篮筐、竹编雕塑以及B&B公司的藤编家具等产品在这方面均做过探索,前所未有地在大面积的面层编织形式上做了突破性创新。这里选择了实体化和结构弹性两个主题作为入手点进行了平面纹样与竹藤编织产品的结合探索研究。

1.实体化

实体化指的是让传统上一贯呈平面状态的纹样(主要是交织纹样)在竹藤编织产品中显现出带有立体结构的形态。到目前为止,竹藤编织产品中的编织结构基本还是以简单的几何形态为基础,而中国传统纹样中有大量的交织纹样,细节丰富、结构优美,富于传统特色,表现力强。如果这些纹样能够被合理的用于编织块面的表现,将是中国竹藤产品创新的一大特色。

平面交织纹样用于编织块面需要做的工作有两项:从平面到立体的处理和从单体到连续的处理。这里以传统图案中最典型的方胜盘长与合盘长纹样为例做了探索。

方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装饰图案,是由菱形压脚相叠组成的图案或花样(图1),与抱住、古钱、玉磐、犀角、银锭、珊瑚、如意合称“八宝”,寓吉祥之意。方胜纹广泛应用于建筑、什器、服饰纹样中。盘长本为佛家八宝之一,“回环贯彻、一切通明”,显示出延绵不断的连续感,被民众取作吉祥物,在建筑、家具、服饰上的运用很广泛。方胜通常与盘长结合使用,形成细节层次丰富的方胜盘长纹样(图2)。

上述方胜盘长纹样在往常的应用中多数以单体形式出现,而用于构造编织产品的块面则需要连缀多个单体构成大的面积。单体连缀的方式很多,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是将方胜单体打散,前后单元贯彻连通,相互交织叠加而成方胜盘长编织纹样(图3)。这类纹样传统上多用于装饰场合,很少有实物形态出现,因此在设计上对纹样结构的稳固性并没有加以考虑。而在用于构建编织块面时,纹样的稳固性是最大的问题。方胜盘长以回旋结构为主,这种结构在受力时变形较大难以维持形态,考虑到这种情况,设计了上下交错压叠关系让纹样产生稳固性从而避免散乱,同时在连续的方胜盘长纹中增加了斜向交错的直筋,以此来产生编织块面的强度与张力,而直筋的骨架至上通过之字形波纹藤条来产生方胜纹样的形态意蕴,兼顾功能与形态两方面的设计要求(图4)。

图4

合盘长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中国结和中国联通标志都是属于合盘长一类纹样。合盘长可以算作方胜连续与盘长的结合(图5),以此为基础变形形成合盘长编织单元。合盘长比方胜盘长的结构要更复杂一些,但处理方法类似:将合盘长单元贯彻连通,相互交织叠加而成连续形态,水平方向相邻两个合盘长单元共用一个回环,使得整个编织结构更加紧密(图6)。

 

2. 结构弹性

藤椅是竹藤编织产品的一个大类,藤椅的舒适性部分来源于其椅背和座面的弹性——编织面受力时编织纤维产生轴向延展,因而导致曲面顺从身体体表形状的变形。这种弹性主要来自于编织纤维本身的材料特性和制作水平(如绷紧的程度),因此在选材和工艺上受一定的限制。考虑通过纹样的结构形态来产生一定的弹性,使纹样在装饰效果之外具有功能性,并降低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

这里选择中国传统纹样中的“斗簇”纹样做了设计实验。“斗簇”是一个营造(建筑)名词,意指用雕刻好的花片,用栽榫(采用别的木块做成榫头栽入构件,而不是就构件本身上做出榫头)把它们聚拢成图案花纹,或用较大木片锼出团聚的花纹,而其效果仍似斗簇,产生各种几何形图案。斗簇在建筑上的使用可上溯至汉代,在明式家具的装饰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图7为明式家具中的四簇云纹,皆由四瓣云纹簇拥而成外方内圆的几何图形。斗簇几何编织纹样正是以此为基础简化变形而来。

 

斗簇几何编织纹样的编织纹样结构较为简单,编织单线本身经过弯曲的加工工艺处理,每条编织单线都预置有一定的波浪形弯曲形状,且编织单线互相之间留出一定的空隙,形成整体结构视觉效果并不紧凑的编织纹样(图8)。每个单元格由四条编织单线上下交织而成,两两一组,形成与图7所示斗簇纹样形似的形态。

图9为基于斗簇纹样的编织块面结构设计。这种编织结构有一个独特的力学特征,即对编织面层施加压力时,编织单线之间预留的空隙受到挤压,编织线互相聚拢,从而使整个编织面产生了较大的弹性形变,不仅适用于椅背等对舒适度要求较高的部位,还可以产生外观上变化的视觉效果(图10)。弹性形变的量可以通过编织单线的结构设计来控制,这样就把一个功能性问题的解决方案留在了设计环节而不是材料与工艺环节。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